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劇照
2019年已近尾聲。歲末回望,在公共輿論場引發熱議的熱門文化事件,依舊歷歷在目。潮水退去,留下的有驚喜,也有唏噓和遺憾。
2019年最后一個月,通過短視頻向世界展示中國田園牧歌式生活的李子柒爆火。富有古韻意味的著裝、取景、配樂,用時令鮮花制胭脂、釀酒,刺繡、砌窯、納千層底……她沒提一字“中國好”,但滿屏盡是唯美別樣的中華文化故事。在她上傳的“日常”里,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網友,看到了真實可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進而愛上了中國。
事實上,對“真”的追逐貫穿了2019年全年的文化記憶。
2019年初,行業內外最為真切的一個感受莫過于“流量失靈”。春節期間,不以流量明星為賣點的科幻電影《流浪地球》,在多部由“小鮮肉”和名導加持的“大片”中突出重圍,躍居春節檔票房之首,成為實至名歸的“黑馬”;暑期檔中,起初不被人看好的國產動畫電影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,最終憑借口碑力壓陣容豪華的商業大片,“逆襲”為年度票房冠軍……這讓人們慨嘆,流量明星已不再是票房保證。
這一年,也有一些人為精心偽裝的“人設”付出了慘痛代價。從不知“知網”為何物的博士男演員被曝光學術造假,到遍讀“諾貝爾數學獎得主小文章”的“學霸男星”形象垮塌事件,再到集演員、攝影師、作家、慈善家、建筑師名頭于一身的女明星人設被拆穿……我們目睹了這些被運營公司精心包裝設計過的、以兜售“人設”來圈粉的明星,在名不副實、德不配位的人設“翻車”之后,淡出觀眾視野。
人設崩塌之外,演藝圈更同樣經歷了一場流量“啞火”。部分被人設裹挾、被流量的泡沫推至高位的年輕明星,無心文藝創作,卻忙于創作“自己”:一面頻繁“花式”上熱搜、自我炒作,一面用欠缺實力和誠意的作品敷衍觀眾,透支粉絲信心,折損信譽,把人氣的余額敗光。
曾經不可一世的泡沫已經破裂。隨著歌手蔡徐坤“一條微博1億轉發量”引爆輿論,流量造假的“黑產業鏈”被“一鍋端”,粉絲經濟呈現“疲態”。依賴炒作、水軍、刷數據、買熱搜而虛假繁榮的娛樂圈開始自省式擠壓泡沫、去濁還清,對“假”的摒棄開始成為潮流。
在這場真與假的博弈當中,我們迎來了戲骨精神的“回潮”。
不論是電視劇《老酒館》中的陳寶國,還是《都挺好》里的“蘇大強”倪大紅,抑或敢說真話的李誠儒……一批錘煉過演技的老戲骨,正在獲得觀眾越來越多的掌聲。一些網友評論說,正是由于這些老戲骨的存在,才能使一部片、一部劇底盤扎實,經得起品位和琢磨。
在去偽存真的滌蕩中,身處寒冬的影視市場放慢了腳步。
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,今年全國有1884家影視公司關停。前三季度,電視劇備案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7%,橫店影視城的開機率同比降低45%。據了解,一些知名的年輕演員已經一到兩年無戲可拍。
泡沫擠壓、快錢離場、戲骨崛起、口碑當道……“只有流量明星才能撐場面”“大IP+小鮮肉=賺錢”的圈錢邏輯,似乎已經不奏效了。經過新一輪的洗牌,一些浮躁的資本逐漸離場,反而有更充裕的時間和精力交給從業者,回歸作品本身,聚焦演技的錘煉。因為事實已經證明,最堅挺的流量不是流量明星,正是好口碑、高品質的內容本身。
在去偽存真中,我們看到了精品力作的突破性勝利。
在今年的銀幕中,觀眾不僅看到了讓他們欣喜的國產動漫角色,看到了具有中國精神內核的好故事,還看到了從概念設計到服裝、道具、化妝、場景、后期特效等整體制作水平的提升,看到擺脫了“段子堆砌”“IP翻拍”等套路化創作以后的中國電影馳騁的想象力。
當“回歸內容創作”成為頻繁被提及的熱詞,我們欣喜地看到,關注家庭關系痛點的影視劇《都挺好》、聚焦校園霸凌的影片《少年的你》等現實主義題材,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認可。這說明創作者在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中,逐漸找回了久違的文化審美與思辨精神。
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講究內容本身的誠意之作,看到了中國影市不斷涌現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類型和題材。他們以更高的格局、更大的追求拓寬了喜劇片、愛情戲、家長里短之外的更為繽紛的可能。
正因為對創作的珍視,2019年的國慶檔讓觀眾在三部主旋律影片中,淋漓盡致地感受到了澎湃的家國情懷和“此生無悔入華夏”的情感共鳴。從弘揚信仰到傳遞愛國情緒,從“滴水見海”的小視角到時代關鍵詞的大格局,幾部影片都找到了觀眾渴望從電影里得到的情感回饋……我們有理由相信,經過這輪“去偽存真”的滌蕩,影市“暖春”已經在路上。
然而,回思2019,我們也有遺憾。
藝人高以翔猝死的悲劇,給國產綜藝留下了許多思考題:分明是以創意、創新以及優質內容見長的綜藝節目,為何不能擺脫拼體力、破極限、亂剪輯、博出位的“取勝”邏輯?
過去這一年,從國家到地方都相繼出臺了扶持政策,加大力度支持實體書店發展,實體書店、24小時書店也在各地紛紛落地開花。然而,在“網紅打卡潮”過后,這些最美書店能否改變我們人均紙質閱讀不足5本的現狀?能否成為一座城市“有靈且美”的精神地標?
隨著中國黃(渤)海候鳥棲息地和“良渚古城遺址”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,我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經以55處之多位居世界第一……遺憾的是,這一消息卻沒有引起太多網友的注意。其實,并不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“不感冒”,越來越被年輕人喜愛的“紫禁城”告訴我們,挖掘好、利用好、推介好這些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,讓這些中國歷史文化名片“破壁”傳播、享譽海外,需要更開放的思維。
2019已經逐漸遠去,我們期待“去偽存真”過后,2020年的文化圈能夠回歸初心。多一點敬畏,少一點浮躁;多一些精品,少一些“數據”;多一點積累沉淀,少一點荒腔走板。只有破除浮躁的氣息,剝離虛高的泡沫,摒棄一夜暴紅的神話,才能留下經得住時間檢驗的文化經典,才能擁有更多滌蕩人們心靈、讓人銘記感懷的文化記憶。(